2014-06-30
取代傳統機械式葉片光圈
耗電、體積優化 化學光圈技術發表
文: Samuel Wong / 新聞中心
文章索引: IT要聞

拍攝功能已成為智能手機必備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其耗電量及體積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近日德國研究人員發表一項模倣眼球瞳孔光學原理的鏡頭光圈技術改變現時不足之處。

 

據「 Journal of Optics 」中的論文指出,新近研發的化學光圈與傳統機械式葉片光圈構造截然不同,化學光圈透過電壓令化學物質產生變化,由透明狀變成不透明狀形成正圓形構成光圈。

 

化學光圈採用兩片僅厚 55 μm 玻璃薄片為外層,中間以 ITO (Indium Tin Oxide) 作傳導鍍膜,而作為控制光圈大小的部份則以 PEDOT (electrochromic polymer) 主要材質,該材質遇到 1.5V 的低電壓時,產生化學反應令 PEDOT 變成不透明色塊,形成化學光圈。

 

其光圈無需採用實體葉片機械式收放,體積更為微細,而且耗電量大幅減低,研究報告更指出僅 1,200mAh 電池已可推動化學光圈使用 6 萬小時,耗電量少得驚人。

 

除了體積及耗電量令人驚喜外,其成像效果亦比現時葉片式光圈更佳,現時智能手機中配置的鏡頭多數採用最高 5 塊葉片光圈,未能成為完美的正圓形,當收細光圈時令光點形成五角形的光斑,造成不自然的效果,而化學光圈因採用化學原理將光圈收縮,令其可達到正圓形效果,而且景深方面亦能得到更佳效果 。

EC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