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市場上尚未有支援 USB 3.1 的裝置,但各大主機板廠商已經開始在中高階產品中導入 USB 3.1 連接埠,相較上代 USB 3.0 除了在傳輸速度由 5Gbps 提升至 10Gbps 外,更改用全新 128b/132b 編碼令頻寬損失由上代 USB 3.0 約 20% 降低至 3% 。 HKEPC 編輯部取得由 ASUS 提供的 USB 3.1 測試套件,包括 ASUS USB 3.1 2-Port 擴充卡及全球首個 USB 3.1 SSD 原型樣本,針對 USB 2.0 、 USB 3.0 及 USB 3.1 進行傳輸性能比較。
由 PC 統一外接介面 走向全球最普及 I/O
在 PC 發展的初期,外接式裝置的傳輸介面各不相同,例如 Printer 需要用上 DB-25 Parallel Port 、 Modem 則會使用 RS232 Serial Port , Keyboard 與 Mouse 則使用 PS/2 Port ,而且不具備熱插拔功能需要系統重啟才能使用,根本無法滿足外接式裝置發展。因此, 1994 年 INTEL 與 MICROSOFT 共同倡導成立 USB-IF 開發聯盟,發展統一及具備熱插拔與供電的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介面,並廣泛地被應用於 PC 裝置上,及後更擴展至其他電子產品領域,成為全球最普及的 I/O 與 DC 電源介面。
USB-IF 成立後於 1994 年 11 月發佈了首個 USB 0.7 技術規範,經過 0.8 、 0.9 、 0.99 與 1.0RC 規範後, 1996 年 1 月 USB-IF 正式發佈 USB 1.0 技術規範,傳輸速度分為 Low Speed 裝置 1.5Mbps 與 Full-Speed 裝置 12Mbps ,由於沒有加入預測及通過檢測功能,令高速裝置經常無法運作於 Full-Speed 模式,加上當時支援 USB 的硬體和軟體尚未普及,市面上只有極少數的 USB 1.0 裝置。
Microsoft 於 Windows 98 發佈會上首次展示 USB 熱插拔功能,結果失敗收場
直至 1998 年 9 月 USB 1.1 技術規範正式發佈,修正了 USB 1.0 版本相容問題,加上 Windows 98 原生支援 USB 裝置,基於 USB 規格的裝置開始普及於 PC 市場,當年另一個外接式裝置 IEEE 1394 規格亦正式興起,初推出時速度已達 100Mbps ~ 400Mbps ,當時此技術的倡導者 APPLE ,由於 IEEE1394 的許可費太高,令 IEEE 1394 只能定位於高速傳輸裝置市場,而 USB 則定位於一般外接裝置市場。
USB 開發成本低加壓 IEEE 1394
2000 年 4 月 USB-IF 正式推出 USB 2.0 技術規範,新增了 Hi-Speed 裝置 480Mbps ,並且可向下相容舊有 USB 裝置,儘管 USB 2.0 受限於 BOT 傳輸協定和 NRZI 編碼方式,實際最高傳輸速度只有 30 MByte/s 左右,而 IEEE1394 繼承了 SCSI 指令,傳輸速度高達 800Mbps 而 CPU 佔用率較低,但面對 USB 2.0 開發成本低廉,無需付擔高昂的許可費, IEEE 1394 規格續漸被邊緣化。
USB 2.0 技術規範推出後, USB 普及度更進一步,不少 PC 裝置不再提供 DB-25 、 RS232 接口,最後連 Keyboard 與 Mouse 連接埠 PS/2 亦由 USB 介面所取代。與此同時, USB 開始進軍其他電子產品市場, 2006 年 12 月推出 USB On-The-Go (OTG) 規範,允許兩個 USb 裝置不經獨立 USB 主機端直接相互通訊,由於 USB 亦成為 Smartphone 及 Tablet 裝置的傳輸接口, 2007 年 3 月推出 USB Battery Charging Specification 供電規格, USB 供電最高可增至 1.5A 。
USB 3.1 時代即將來臨
2008 年 11 月 USB-IF 正式推出 USB 3.0 技術規範,新增了 SuperSpeed 裝置,傳輸速度由 480Mbps 大幅提升至 5Gbps ,以滿足外置儲存裝置對速度的需求,同時可向下相容舊有 USB 裝置, USB 3.0 介面通常採用藍色與 USB 2.0 採用黑色作出區間,讓使用者易於分辨。
2013 年 7 月 USB-IF 再推出 USB 3.1 技術規範,通訊協定架構上大致和 USB 3.0 相似,但 PHY Layers 升級至 Gen 2 並加入了 Low Frequency Periodic Signaling (LFPS) 傳輸協定、在協議層加入全新的封包傳輸協定及通訊協定,其速度進一步提升至 10Gbps 稱為 Superspeed+ 裝置,以滿足更大容量更高速的儲存裝置、透過 USB 介面連接顯示器提供更高解析度,以及行動電腦的 External Docking 介面等用途。
首個可運作 Phototype 於 2014 年中國 IDF 開發者大會正式展出,各大晶片廠商 2014 年第四季量產支援 USB 3.1 的傳輸晶片,在 INTEL 全力推動下,一線主機板廠商包括 ASUS 及 ASRock ,開始推出具備 USB 3.1 介面的主機板產品。
現時已得悉具備 USB 3.1 的 ASUS 主機板型號,包括 X99-Pro/USB 3.1 、 Z97-Deluxe/USB 3.1 、 Z97-Pro/USB 3.1 、 Z97-A/USB 3.1 、 Z97-K/USB3.1 與 B85-Plus/USB 3.1 合共五款型號。 ASRock 方面則有 X99 Extreme 6/3.1 與 X99 Extreme 6/3.1 兩款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