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5
Everywhere Intel inside
Intel 2008美國IDF論壇內容總括
文: John Lam / 美國舊金山報導


Intel 不再只滿足於 PC 業界龍頭地位,上週舉行的美國 IDF 大會上, Intel 除了展示未來 PC 領域的發展方向外,更展露了以 IA 架構入侵其他產業領域的野心,在網絡時代下任何電子產品均擁有「 Intel Inside 」的可能性。展望未來科技發展,機器的思考邏輯將媲美人類,電力將無線供應, PC 外觀可隨便變形,機械人應用將普及至家居生活。



2050 年機器思考邏輯媲美人類
電力將無線供應 PC 外觀可隨便變形

 

美國舊金山舉行第三日 IDF 論壇上, Intel 技術長 Justin Rattner 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向作出引人入勝的預測,他指出科技將會在 2050 年把人類與機器之間的距離拉近,未來電力將不再需要電力傳送,而且機械人將會普及成為我們家居生活的一部份。

 

Justin Rattner 在演說中預測了未來社交社交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與機器人學 (robotics) 的巨幅變化,以及電腦感測真實世界能力的大幅提升, 2050 年機器的人工智能思考與真實人類之間離距將會拉近,現時 Intel 研究實驗室已著手研究人機介面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並檢視其對未來運算的衝擊。而部分的改變,可能比預期中更快發生。

 

Justin Rattner 表示,現時業界的進步已遠遠超過 40 年前任何人的預測,所以現在已有人推測現今 IT 業界可能已接近轉捩點,後續的科技將以指數速率加速進步,甚至就在不遠的將來,機器的思考能力將追上人類。

 

此外, Justin Ratter 指出以後電力將會是無線傳送,未來的電器將不會再有電線,試想像您可以己帶著筆記型電腦走進機場或房間,它就會自行充電,無需消耗電池的電力。這個是由麻 省理工學院 (MIT) 物理學家提出的原理, Intel 爾研究人員正在研發無線共振能源連結 (Wireless Resonant Energy Link, WREL) 。

 

 

現場展示了一個 60W 的燈泡,在不需要使用任何插頭或電線下被點亮,其耗電量甚至超過一般傳統筆記型電腦之所需。

 

Justin Ratter 指出,無線共振能源連結不單可提供無線式電力,而且安全可靠,這種技術仰賴強耦合共振器 (strongly coupled resonator) ,其原理類似受過訓練的歌手以歌聲震碎玻璃。在接收共振器自然頻率時,能量會被有效吸收,就像玻璃會吸收其自然頻率的聲能。

如果筆記型電腦支援這種技術,就可以在共振器數呎範圍內進行充電,雖然這項技術還有不少工程上的挑戰,但 Intel 研究人員正不斷找尋可以切斷行動裝置最後一根電線的方法,並在以 Intel 技術為基礎的平台上支援無線供電。

 

未來科技的發展是什麼都有可能,將來 PC 的設計將可能採用可自行設定的物質 (Programmable Matter) , PC 的形狀將可以隨意改變。 Justin Ratter 指出, Intel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數百萬個名為 catom 的微型自動控制裝置,製作出可改變形狀 (shape-shifting) 的材料,如果用這種技術取代運算裝置的機殼、螢幕與鍵盤,就可讓該裝置根據特定使用方式改變實體形狀,行動電腦甚至可以變小放在口袋中,當做手機用時可以 變成耳機造型,用來上網或觀看電影時又可變成扁平的大鍵盤。

 

 

Justin Ratter 表示,雖然看起來是個高難度的研究課題,但正在穩健發展中,更在台上展示以創新技術光蝕刻 (photolithography) 製作微型矽半球 (tiny silicon hemisphere) 成果,光蝕刻也正是目前製作矽晶片所使用的製程技術,這項功能是實作 catom 所需的基本組件 (building block) 之一,也將有利於未來將必要的運算和機械零組件結合至直徑不到一公釐的微型封裝 (tiny package) 之中。該技術與現有量產製程相容,可望於未來用做大量生產 catom 之用。

同時, Intel 亦正在研究如何使電晶體從平面轉變為 3D 立體,以及用複合物半導體取代電晶體通道 (transistor channel) 中的矽半導體。英特爾也在研究各種採用非電荷基礎 (non-charge-based) 的技術,其可望有一天完全取代 CMOS 。

 

Robot show

 

最後, Justin Ratter 討論到未來世界將會出現大量的機器人,從工業應用的廠房到一般家居生活的廚房, Justin Rattner 展示兩種由 Intel 研究實驗室開發、可實際運作的個性化機器人原型 (personal robot prototypes) ,其中一台為機器人手掌內建顯示電場預觸 (electric field pre-touch) 功能,魚類(而非人類)會使用這種新奇的感覺方式,不需碰觸物體即可「感知」它們,另一台則是完全自主的移動式操縱機器人,可辨識臉孔,並運用最先進的運動規劃、操縱、感知與人工智慧,詮釋與執行如「這裡一團亂,請整理一下」 (please clean this mess) 等一般性指令。

 


Intel 技術長 Justin Rattner

 

後記:

 

一連三日的美國 IDF 論壇採訪,讓人明白 Intel 的野心不再停留在 PC 領域,而是向更宏大廣闊的整體 IT 產業出發,不再只希望 PC 是「 Intel Inside 」,而是 Everything 、 Eeverwhere Intel Inside 。

 

事實上,在網絡應用已完全融入人類生活的今天,人們好像已經不能在沒有網際網絡之下生活,由於 x86 架構是擁有最廣泛、最完善網絡應用平台,而且在軟體支援及伸延性表現勝過其他對手,讓 Intel 具備以 IA 架構征服其他領域的優勢。

 

也許,未來的電視、微波爐、家居電話、廁所、汽車、手機及所有所有電子產品也可能是 Intel Inside ,預載的是 Windows 或 Linux 作業系統。

 

也許更遙遠的將來,你的電子產品形狀都像龍珠卡通的神奇藥丸,需要時才變大,沒用時變小方便收藏,到場都會是 Intel Inside 的機械人,你的一切起居都是由機械人照顧,警察、消防隊、軍隊都是機械人。

 

也許更遙遠、更遙遠的將來,世界會變成由機械人統治嗎 !? 人類可能只是電池,僅活在幻像中的「母體」中,咦‥‥我看到尼歐和 Agent Smith 在對打,原來是電視在重播「 Matrix 」電影,不好意思。*

 

* 後記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 Intel 及 HKEPC 立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