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香港反盜版軟件表現冠絕亞洲
商業軟件聯盟委託市調機構行的全球盜版軟件年度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香港打擊非法使用軟件的表現冠絕亞洲,個人電腦盜版軟件比率下降了 3% ,成為保護知識產權成為亞洲反盜版軟件先鋒。儘管香港的侵權個案減少,但盜版軟件對本地資訊科技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卻由 2007 年的 2.24 億美元,上升至 2008 年的 2.25 億美元。
市調機構 IDC 報告指出,在 2008 年針對全球 110 個國家進行調查,當中有超過 57 國家的個人電腦盜版軟件比率下跌,另有 36 個國家 持平,只有其餘 16 個國家的比率有所上升。然而,全球個人電腦盜版軟件比率連升兩年,由 38% 增至
41% ,主要是個人電腦出貨量在印度及中國等高盜版率國家急速增長,使盜版勢頭壓倒了其他多個國家的反盜版進度。
另外,個人電腦盜版軟件為軟件業造成的經濟損失首次突破 500 億美元大關。按固定匯率計算,全球損失升至五百三十億美元,增長達 11% ,不過當中有一半的增長皆由美元匯價下跌引起。去除匯率影響,經濟損失為 502 億美元,增長率為 5% 。
商業軟件聯盟副總裁及亞洲區域總監 Jeffrey Hardee 指出,亞太區不同地區的盜版軟件比率變化各異,當中有八個地區錄得下跌,七個維持不變,三個則上升。在亞太區,高盜版比率國家的個人電腦市場迅速增長,使該區的平均個人電腦盜版軟件比率由前年的 59% 上升至 61% ,並錄得經濟損失逾一百五十億美元。即使高盜版比率國家的盜版活動減少,這些國家不斷增加的個人電腦市場佔有率仍足以刺激亞太區的平均盜版軟件比率上升。
Jeffrey Hardee 表示,很高興例如中國這些國家已步向降低個人電腦盜版軟件水平的正確方向。亞太區內有不少政府都聯手舉辦關注反盜版軟件的宣傳活動,還提出企業軟件合法化的倡議、採取執法行動及加強法律補救措施。惟打擊盜版之路依然充滿挑戰。尤其在新興市場,以消費者及小型企業為主的組裝電腦用戶群正是個人電腦盜版軟件的溫床。這類用戶的數目正急速增加,他們會購買當地裝嵌的非原廠電腦,並安裝大量盜版軟件。
在區內的寬頻滲透率節節上升,使互聯網下載盜版軟件情況變本加厲,情況令人關注。我們更經常發現公司管理層沒有認真執行政策及管理好他們的軟件資產,未能杜絕在公司使用未經許可的軟件,他們亦沒有融合各種軟件資產以提升生產力及效率,情況普遍得令人驚訝。
然而,跟據過往經驗,我們可以透過教育消費者、完善的知識產權政策、有效的執法行動及商界和政府機構推行的軟件合法化計劃,成功打擊盜版軟件。這個反盜版藍圖在亞太區多個經濟體系已取得成效,為政府、商界及消費者帶來莫大裨益。
盜版軟件的影響範疇遠超出全球軟件業,例如在一個國家每售出 1 元的軟件,當地的資訊科技服務商及分銷商便可賺取 3-4 收入。 IDC 在 2008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預計,若能在 4 年內將個人電腦盜版軟件比率降低 10 個百分點,便能為全球製造 60 萬個新增職位,這項研究更顯示,中國及俄羅斯的實際經驗已經證實了以上推測。
此外,盜版軟件同時會減少稅收,加重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壓力。上述的 2008 年 IDC 研究報告亦指出,如果盜版軟件比率降低 10 個百分點,政府即使不提高稅率,亦能創造多 240 億美元的收入。
再者,盜版軟件增加網絡犯罪及保安風險。例如早前在全球肆虐的 Conficker 電腦病毒,便歸咎於未經許可的軟件缺乏自動保安更新。 IDC 在發現有 29% 提供盜版軟件的網站和 61% 點對點 (Peer-to-Peer) 網絡,都有試圖把木馬程式、間諜程式、鍵盤紀錄程式及其他身份盜竊工具下載到有關的測試電腦。
DC 亞太區諮詢業務副總裁 Victor Lim 指出,消費者可能因購買力減少而沿用現有的電腦,但舊電腦安裝未經許可軟件的情況比較常見,因而助長盜版的歪風。另一方面,隨身帶輕巧電腦的潮流則帶動了平價「 Netbook 」的銷量,這類產品傾向安裝合法的預載軟,經濟環境亦促使企業推行軟件資產管理 (SAM) 軟件以提升效率和降低資訊科技成本。
近年香港海關在打擊盜版上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