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讓電池續航力進一步提高,各大廠商均研發自家的節能技術,包括 AMD 與 NVIDIA 的 Switchable Graphics IGP/GPU 實時切換,只可惜此技術需要不僅令成本增加不少,更需佔用不少空間達成 MUX 線路,加上存在不少兼容性問題而未能普及。終於, NVIDIA 推出了全新「 Optimus 」技術,不僅低成本、高兼容性,而且可達成無縫實時切換,究竟此一技術關鍵為何 !?
效能與電池續航力的矛與盾
科技正在不斷變革中,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只能用作文書處理,或是擁有強勁多媒體及遊戲效能但電池續航力卻嚴重偏低的行動電腦 (NB) 產品,因此各家 PC 大廠均在研究如何在減少尺寸和重量,同時提高電池壽命和性能,更省電的制程、因應工作量而作出時脈及電壓調整的 C-State 技術,現時人們看到的電池壽命超出 10 小時,擁有超輕薄的碳纖維、陽極化鋁,鋅,鎂複合材料,和其他先進材料。
而為了令繪圖效能及電池續航力之間作出最佳平衡,繪圖雙雄均在發展在 IGP 與 GPU 實時切換的「 Switchable Graphics 」省電技術,並且早於數年前已被部份廠商使用,只是這兩家的「 Switchable Graphics 」均存在極大的缺點,就是需要人手關掉正在執行的、需要應用 DirectX AP 的軟件,而且轉換需時並且完全不 User-Friendly 。
更重要的是,「 Switchable Graphics 」不僅在更新 Driver 時工程浩大,而且 PC 業者亦要加入更多的組件以提供此技術,導致成本上升,導致市場上只有 1% 的業者願意採用「 Switchable Graphics 」技術,而且僅集中於高階 NB 型號上。難度高繪圖效能就要和低電池續航力掛鈎嗎 !? 還是各大 NB 廠要參考 OLPC 設計,弄一個人力充電手把給內建 GPU 的 NB 產品使用 !?
終於, NVIDIA 正式發佈了全新的 Optimus 技術,它是一種無縫切換架構,在 GPU 硬體中作出改良並配合軟體支援,令系統可以在需要 GPU 高運算效能時自動切換,最佳性能或最佳電池壽命取決於應用程序。
NVIDIA Optimius 改變擁有 GPU 的 NB 產品就很吃電的傳統思想,同時讓省電與效能同時兼備,它不再像上一代「 Switchable Graphics 」那麼難用,對入門用家來說更是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額外的組件,不會加重 PC 業者的成本,成為了 NVIDIA 搶攻 NB GPU 市場的重要利器。
第一代「 Switchable Graphics 」省電技術 ----- SONY VIAO
第一代 Switchable Graphics 產品 -- Sony VIAO SZ-110
在還沒有介紹 NVIDIA 新一代 ptimius 技術前,筆者先回顧一下昔日的「 Switchable Graphics 」省電技術,最早一家引入此技術的是 SONY , 2006 年推出型號為 VIAO SZ-110 行動電腦,採用 NVIDIA GeForce Go 7600 繪圖核心,透過 NB 上的特殊功能鍵,用家可選擇使用 IGP 繪圖核心還是 GPU 繪圖核心,以達至高省電效能與高繪圖性能兼備,不過此一技術存在極大缺點,就是它並非實時切換,系統需要重新啟動才能轉換不同的繪圖核心。
它的運作原理是透過主機板的線路,以及系統 BIOS 作出是否開啟 GPU 選項,因此無法在 OS 層面中達成切換,因此每次切換不僅需要把正在進行中的軟件全部關閉,而且需要至少 3-5 分鐘才能完成整個重新啟動,但這個動作其實需要大量的處理器及硬碟機負責十分耗電,如果不是一開機便在 BIOS 中選擇所需要的模式,否則可能出現省下的電不夠賠在 OS 重啟動作上的窘境。
傳統 Switchable Graphics 原理,需要加入 MUX 線路及晶片令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