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唱反調 :「使用手機很可能不致癌 」
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於今年五月發表「手機可能致癌」的報告,但近日受到英國癌症研究所發表的報告反駁,認為「使用手機很可能不致癌」,就此世界衛生組織回應是觀點角度問題,因為現時不少電子產品均會發出電磁輻射,手機是提高了致癌風險,但卻不可能是構成致癌的唯一可能,兩者報告得結果類似,只是評論的結論存在差異。
雙方的結論對手機及行動裝置業者影響深遠,因為早於 1993 年美國就有因使用手機致癌要求手機生產商作出賠償,由於手機是較低率頻的無線電波,加去能量是較細小的非電離輻射,對身體危害較低,結果美國法院於 1995 年判決手機生產商無需作出賠償並且成為案例。
但現時許多研究均指出手機輻射對大腦影響甚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針對手機致癌作出研究,由 13 個國家合共 31 名科學家展開了「 Interphone 」研究計劃,只可惜不同國家不同科學家作出的結論亦大大不同,有部份指出使用手機的確令致癌風險增加,例如用手機超過 10 年的人比普通人的幾率高出 20% ,但亦有研究員發現沒有關連性,甚至有研究人員卻以老鼠作實驗時,卻發現使用手機實可以令患有老年癡呆的實驗鼠的認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
結果在長期十年的研究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 5 月 31 日公佈了整合的數據所得,發表「手機可能致癌」的報告,手機使用者患上神經膠質瘤或聽覺神經瘤等腦癌的機會提升,但其他類型的癌症則未能確定。
不過,到英國癌症研究卻不認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說法,認為「使用手機很可能不致癌」,因為現時人類居住的環境存在大量會發出輻射的電子產品,根本無法証明致癌與手機應用是存在關聯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致癌物分為五級「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手機輻射被定級為 2B 級的「可能致癌」,而吸煙、電離輻射和酒精則被確定為「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