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 AMD 全力發展 Fusion APU 處理器,並深信「 The Future is Fusion 」而首度發佈整合主流繪圖卡等級的 APU 處理器。全力以赴的回報,是提升整合平台繪圖性的印象,消費者購買電腦的時候也更加注重繪圖核心的性能,在 Llano APU 獲得成功後, AMD 再接再厲終早前發佈全新 Piledriver 微架構 Trinity APU , CPU 與 GPU 核心性能更上一層樓,而 Trinity APU 的推出,亦吸引了不少用家目光,為此 HKEPC 找來 A10-5800K 配合 ASUS A85-V PRO 主機板,為讀者介紹整合式平台效能。
繪圖效能為主「 Llano APU 」、整合 Radeon HD 6000D 繪圖核心
去年 AMD 推出的 Llano APU ,整合了高性能的 Radeon HD 6000D 繪圖核心
雖然 Intel 搶先發佈了第一顆 CPU + GPU ,即 Clarkdale 核心 Core i3 處理器,但其實是把 CPU + GPU 封裝在同一基板上, CPU 與 GPU 更分別採用了 32nm 及 45nm 製程,在真正意義上並非如 AMD 推出的 APU , AMD 「 Llano APU 」推出即整合了 Radeon HD 6000D 繪圖核心,因應型號的不同整合最多 400 個 Radeon Cores ,提供高達 480GFLOPs 的浮點性能 ( 連同 CPU 有 573GFLOPs) ,已非常接近中階的 Radeon HD 6570 繪圖卡 (724GLOPs) 了,而且更遠超入門級的 Radeon HD 6450 (200-240GLOPs) ,在當時的整合式處理器中大幅提升了繪圖效能表現。
若果與 Intel 相比, AMD 大幅增加 GPU 在核心中所佔的比重,同時期 Intel Sandy Bridge 的 GPU 核心只佔整顆處理器的電晶體數目的 1/4 ,設計以 x86 運算作主導,而繪圖能力則並非重點,可說是只要「夠用」便可。相反, AMD 「 Llano 」 的 GPU 核心卻佔上整顆晶片的電晶體約 45% ,設計是以 CPU 與 GPU 之間作出平衡並達成最平衡的使用體驗,構成 AMD 大力提倡的 CPU + GPU 異構平台 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 。
第一代 APU 的成功可以從 AMD 推出的產品數目得見,去年 AMD 分別發佈了 15 款基於 LIano APU(Stars Core) 及 Brazos APU(Bobcat Core) 架構處理器,它們分別針對了 Desktop 、 Notebook 、 Mobile 及 Embedded 市場,在 AMD 出貨的 CPU 佔了一定的比重。
在 2011 年, AMD 已累積了 3 千萬以上的 APU 出貨量
AMD Family 12h Processors(LIano APU) ︰
A-Series Mobile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APU)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E-Series Mobile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APU)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A-Series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APU)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E-Series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APU)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Sempron X2 Dual-Core Processor
Athlon II X2 Dual-Core Processor
Athlon II X4 Quad-Core Processor
AMD Family 14h Models 00h-0Fh Processors(Brazos APU) ︰
C-Series Processor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C-Series Dual-Core Processor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E-Series Dual-Core Processor
E-Series Processors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E-Series Dual-Core Processor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G-Series Processors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G-Series Dual-Core Processor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Z-Series Dual-Core Processor with AMD Radeon HD Graphics
雖倉促推出應市測試水溫 但其後經過優化改良
Intel Sandy Bridge 僅不足 1/4 電路用於 GPU , AMD Llano APU 接近一半電路用於 GPU ,反映兩者市場定位不同
雖然 AMD 去年推出了多款 APU 架構處理器,但對於 AMD 來說 「 Llano APU 」並不是完美的產品,因為 Bulldozer CPU 微架構發展落後,為了趕及在 7 月初時推出「 Llano APU 」,而不得不採用已有的 Stars Core 。後來事實證明,第一款 Bulldozer 處理器要 10 月才推出,而且其高功耗也不適合 APU 市場。
同時,「 Llano APU 」 的對手是 Intel Sandy Bridge 處理器,以現有 K10.5 Stars Core 難免在 CPU 性能上處於下風,所以 AMD 又對於其微架構作出了優化,修過強化 Hardware Prefetcher 設計,更高存緩量的 Re-order 、 Load/Store Buffers ,強化預測分支以提升 Cache Hit 的命中率,同時亦加入了全新設計的 Hardware Divider , AMD 宣稱 「 Llano 」 的 CPU 運算效能甚至相較上代 Phenom II 的 Stars Core 平均效能提升達 6% 。
Llano APU 雖沒有採用 Bulldozer Core ,但仍然採用改良版的 Stars Core
除了內部微架構的優化外,採用了 Bulldozer 的記憶體控制器, Bulldozer 記憶體控制器主要是加入原生 Dual Channel DDR3-1866 記憶體的支援,使最大頻寬從 Stars Core 的 DDR3-1333 2CH 的 21.3GB/s 提升至 DDR3-1866 2CH 的 29.9GB/s ,有差不多 40% 記憶體頻寬的增加 ( 編按︰雖然 Stars Core 也有 DDR3-1600 設定,但不屬於官方的規格 ) 。另外, Bulldozer 記憶體控制器還新增支援 單條 8GB DDR3 RAM ,使總記憶體容量可達 32GB RAM ,使用家可以購買最新 8GB 一條 DDR3 RAM 。 ( 編按︰實際為 64GB RAM ,但因為要主機板 BIOS 等配合,要到 FM2 主機板時才提供 )
混合不同時代的 CPU 及記憶體控制器的做法對 AMD 來說並非首次。同樣的手法在 Turion X2 行動式處理器也用過一次,當年由於 K10 微架構不成熟,所以 Turion X2 混合了 K8 核心 + K10 記億體控制器,既有 K8 的低功耗又有 K10 記憶體控制器的高性能,一舉兩得。另外, 「 Llano APU 」 也仿效 Intel 主流級處理器整合了 PCI-E 2.0 控制器,減少 PCI-E Latency ,這些更是連高階 AMD FX 處理器也沒有的功能,而後來市場反應亦說明「 Llano APU 」 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