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差端子 以及 Power eSATA普及性

色差端子及power eSATA普及性

本身想在「儲存燒錄」及「顯示屏幕」問,只是純粹好奇想問,不想分開兩個POST,在水區吹水算

因為屋企最近換新電視,以及清理舊家中過時古老的DVD機。
時下新款電視除了有基本的HDMI接口外,均會保留舊式AV接口;而舊式播放機除了基本AV接口外,基本同時附有色差接口。
過往大多隨機附送一條AV加左右聲道線(黃紅白),為何不送色差線及保留色差接口?難道色差線成本高很多?
當年比較過色差RGB的確比AV畫面鮮艷畫質好很多。



早年買3.5” HDD docking及5.25轉3.5轉接架才發現有power e-SATA相關產品,市面都沒見過eSATA有做宣傳。
機箱內部按上4pin & SATA線,直接pSATA接3.5 HDD比docking方便超級多!
主板內部應該可為後方I/O 提供12V供電,為何只做eSATA不做p-eSATA?
加上e-SATA也可提供hot plug,競爭性應該不輸USB3.1太多吧

Esata 已經慢過usb3

S vedio 之外仲有隻叫色差, 但唔流行, hdmi 出左之後, 基本都被取代

TOP

本帖最後由 mo9394 於 2018-12-11 12:05 編輯

早十零年有D 時期有送, 不過cheap 野, 送都多數唔會用

色差係analog, 線的質素幾影響質素.  

HDMI 流行之後, DIGITAL 平線都有一定質素, 送都送DIGITAL 俾你實際D

其實只要係三線蓮花頭線都可以用, 唔送, 你都可以用兩組紅白線自己搞掂
靚的色差線的確可以好貴

色差好似最高像素去到 1080, 追唔上HDMI 了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回覆 2# rion


    我就係唔明點解eSATA只可以3G,上唔到6G
如果SATA sata express唔係咁長咁唔方便的話,技術上應該做到power e-SATA外接

除左VGA DVI電腦用比較多的外
舊時接口基本係
S vedio (圓形中間有針,好少用,質素同AV一樣)
AV(黃紅白)
色差(紅藍黃白)
我係唔明,舊機除左AC就一定有色差,點解色差反而唔普及,新電視機都係保留AV。
明明色差靚咁多

TOP

本帖最後由 Botti 於 2018-12-11 12:16 編輯

地球圍住太陽轉, 世界已數碼化
Digital --> digital HDMI out, 原生唔使攪野
Digital  --> x 色差/Sx, 要加 DAC,, 唔使錢 ar
多 1 個幾毫成本就賺少 1 個幾毫, 重要少數民族先會用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e-SATA用過,一d都唔好用

我有隻大陸Orico 3.5" HDD盒,有e-SATA,有USB3.0

當年舊機,裝機時無用ACHI,只用IDE,無hot plug,之後重裝改番ACHI

個hot plug又係傻下傻下,果陣Win7拔左,再插係認唔番

而且碌線相當唔好屈,結論就係直接用USB3.0,反正速度樽頸唔係個介面

TOP

早期的USB3.0,晶片的穩定性係極差的,常見的問題係當大量資料要抄過另一個外置HDD時,極容易斷線,而e-SATA相對穩定得多,所以那個時期,我真係寧願用e-SATA好過USb3.0。就算到了今日,USb3.0的新晶片的確改良了很多,斷線的情況減少了,但在機頂盒也間中出現斷線現象,假如同一個外置裝置,有USB3.0和e-SATA,假如只係要方便和快,我會用USB3.0,但假如係要穩定不斷線,我仍然會揀e-SATA。

TOP